1 月 2018

  感謝各位嘉賓、以及致詞貴賓歐豪年大師、蘇峯男教授、羅振賢教授、邱定夫教授、李宗仁系主任,抽空出席《無垠 – 林錦濤水墨個展》開幕茶會,與藝術家林錦濤以及水墨愛好者一同體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林錦濤以不同的筆觸以及技法表現出他對自然美景的愛好,展品也表現出藝術家對於大自然最深刻的體會。 錯過開幕的朋友,大觀誠摯的歡迎各位在展期內親臨體驗林教授無垠的世界! ------------------------------ 無垠 – 林錦濤水墨個展 展期 | 2018.01.20 – 2018.02.25 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 |(02)85015677   ...

無垠—林錦濤水墨個展 林進忠 林錦濤教授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系主任,是留學東瀛的書畫藝術學專業研究的博士,也是當代藝壇書畫學界迭有傑出創作表現的中堅畫家,並於創作實踐與學術研究兼得豐厚實績。其深研繪畫美術史的宏觀與析論創作學理的精察,結合長年寝饋筆墨的躬行創發,故其繪畫作品具體展現傳承再發卓然傑優的新風尚。 藝術即生活,林錦濤教授的繪畫作品是其藝術創作生活的寫照,包含物象與心象所盤錯的領界,是其筆墨情思所凝聚的結晶,反映著生活游心的點點滴滴;包含身家環境及其遊蹤所見的物象世界,同時也是其心中知、聞體悟思維的心象世界。林錦濤教授的作品取材内容含括山水風景、花卉蟲鳥、動物走獸等頗為廣涉,其繪畫創作主要源自生活中所見、所知、所思的全部古今情事知能,是真實感受映心化境的表現。 人在大地生活中與天地萬物交流感應,最後的精神依歸,便會指向對道與自然宇宙的哲思參悟,中國古代哲思中最為精要的中心體就是「天人合一」無分主客的觀念。錦濤教授的繪畫生活如同詩歌的國度,山水意境是其傳達思想、抒發情感、寄托胸臆最為自由暢神的創作世界;草木豐茂秀麗的壯麗景觀長年滋養其心靈。中横一隅、五峰旗瀑布、土林、和平島奇岩等,可見造化妙理與景觀奇境,賞其畫作可知,明媚山川如其傾訴情思、抱負胸懷的知友,在與自然的對語合一中,因其自我境遇知感而呈現豐采的筆墨形質與性情理念。 東方繪畫傳統向以達通天人之境為至高旨妙,以人本、自然、性靈三者相融為精神範式。在天人應合、物我互資的繪畫思想內涵中,自我存在的意識是情思理念的本體泉源。古今事物雖或有同有別,但各自寫心寄意而成的情境構成,實為傳統精神的内涵真義,縱使情思理念與筆墨表現各行其是,而精神傳承亦得通貫於一。錦濤教授的繪畫創作是感會造化自然形成的移情擬意,物象心我是融合為一的,所作驚濤激蒼崖、素練、丹霞戀、共舞等,均有畫中情與畫外意,足可感知其繪畫創作是借景敘志言情,在筆下所繪的是其自我感悟情境,真得中國繪畫創作傳承的内涵精要。   錦濤兄作畫頗得「遷想妙得」的精奥妙理,其凝想形物的遷想情境即是情感移入的體會與表現。尤其寫雞的全家福、群鴨的嬉、詮釋虎威的未躍風生、寫境的九龍疊瀑等,諸作均得象外微旨,所謂「草蟲與我不分、身與竹化」及「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是從理性認識回歸感性悟知的藝術創作構思,妙得,實是得自心靈深處的創獲,妙諦微言寄情思實為東方藝術的精髓。所謂「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焉。」立意是創作理念所衍生,而情境之妙與筆墨之能則是構成氣韻的一體雙柱。意造境生,氣關體局, 必是以意為運,手隨心至,筆墨形質則熟用巧成,氣貫而韻出。易言之,作畫攝情則筆墨有情,而使鑑畫生情。意貴乎逸遠,境貴乎曲深,當能引發共鳴感人情愫。賞讀錦濤教授作品中的情性引生蘊化,端賴其應目會心之感悟、存於胸臆之識見學養,故知廣博見聞與寫生觀察是其基本要件,因其深察熟識自能傳神,取會造化真景始能别出自我心構。 錦濤教授的浪濤激巖阿、清趣、鳥聲亂清曉等,乍見狀似寫景而實多造境,此正所謂寄意游心,則是心無所師的用志不分、物我皆忘之境,即「隨心所欲」的㫒華境界,因心有主宰、胸儲造化,任心游藝寄情思,如禪論妙諦微言,故其所作繪畫總能引發高遠馳想、悠然遐思的認識效用,千秋遐想筆墨情,在其作品中透現的筆墨情思、含情寓意,蘊化無形的面相與溢流的精氣,自可賞音傳情如見知友。在錦濤教授所作危崖垂釣、銀河倒瀉、龍坑等作品中映現的意境,是其藝術表現的中樞靈魂,是造化物象精萃與思想感情的陶鑄,達到情景交融而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如詩的藝術境界。得自造化而又自我造境,物象與心象世界的事物在其創作之際交錯盤雜地映現,而統領構成情境表現的,是其創作理念與繪畫表現靈動自如的巧能。可知,在林教授繪畫創作的過程中,造化與心我交融合一,物、景、情、境是互資相生的。   繪畫創作的內涵包括呈現的理念情思與筆墨形質表現技能,前人論書畫藝術常言「神彩為上,形質次之」, 又云「妙在性情,能在形質」,故知繪畫創作首要功夫在手,貴在寫其胸臆、任情恣性,方得展現自我風貌之理想情境。繪畫之意境是創作理念情性交融構成的理想,並藉由心手連結的筆墨形質所具體呈現的結果。所謂「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情思所追的意境理想,借助其活用自如的筆墨形質之能巧,才得以充分表達。錦濤教授所作磷磷水中石、淞龍瀑布、石林等,岩質理構與浪瀑漾影均非任筆可成,筆墨形質巧能自是畫面構成的視覺要素,惟諸作流現寄意高遠而情性尤有可感,情境表現的總體成效則是觀賞品評的核心内涵,術藝能妙兼具,心手合一,故其所作自能呈現理想而通合圓滿。 林錦濤-和平島奇岩-紙本水墨設色-182x91cm-2013 林錦濤-未躍風生-紙本水墨設色-90x60cm-2012 林錦濤-石林-紙本水墨設色-102x34cm-2013 林錦濤-素練-紙本水墨設色-136x70cm-2016  ...

時間:2017.12.14-12.17 藝術家:吳繼濤、羅展鵬、張小黎、卓家慧 簡介: 大觀藝術空間以涵蓋中、港、台三地的龐大視野,於全球首創以現當代水墨為主題的香港水墨藝博Ink Asia中,展出吳繼濤、羅展鵬、張小黎、卓家慧此四位具有代表性及潛力藝術家的作品,並致力呈現水墨藝術於全球化當代藝術版圖中蓬勃發展的多元性。 在此次參展的藝術家中,吳繼濤長期從事「水墨」媒材的探索和實驗,結合語涉荒巖、浮嶼的題材,更顯其個人獨立思考的力道。羅展鵬屬於當代以「水墨風」締造嶄新個人風格的新銳,作品在表象之外深刻揭露個人對宗教之體悟以及對人之本質的探索,以其獨特美學視角訴說出時代的萬人譜。張小黎擅長將傳統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語彙轉化為樂高積木,結合後工業時代的產品,以當代符碼溝通古典視覺。卓家慧以細膩、老練的文字講述人情世事,其創作如同文本的寓言般折射藝術家內在的世界觀與深度。 大觀藝術空間在此次水墨藝博期間,不僅獲得高度好評,並吸引現代水墨畫大師劉國松的讚賞與駐足參觀。尤為重要的是,透過此次水墨藝博書寫亞洲的當代美術敘事,大觀藝術空間在呈現港台水墨發展的現時性關懷外,更同時橋接台灣畫廊產業與世界各地觀眾的互動,促使台灣產業接軌國際舞台。 ...

感謝各界貴賓踴躍出席「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精品展」開幕暨學術座談,以熱絡的人氣為開展首日締造人氣爆棚的高潮! 藝術文化在今天社會願景始終佔據重要地位。我們相信,藝術文化的陶冶足以提高精神生活品質。優質的生活既是社會普遍追求的目標,為了公益(common good),自然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天職推動它,義不容辭。再次感謝各位的參與和出席,讓「京津風華」教育推廣的目標得以實現,發揮收藏家取之社會,貢獻於社會的宏願。 ----------------------------- 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 展期|11.18-12.23 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 |(02)85015677 ...

本展「京津風華」展出畫家,畫業活動主要以民初的北平、天津兩地為中心,活躍於廿世紀二、三十年代。代表性的成員包括—金城(1878-1926)、林紓(1852-1924)、陳衡恪(1876-1923)、齊白石(1864-1957)、陳年(1876-1970)、蕭俊賢(1865-1949)、蕭愻(1883-1944)、于非闇(1888-1959)、溥伒(1880-1966)、溥儒(1896-1963)、俞明(1884-1935)、祁崑(1901-1944)、胡珮衡(1892-1962)、陳少梅(1909-1954)、劉奎齡(1885-1967)等十五人。   以「京津風華」之名,望向北方的大時代   北京作為綜攝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舞台,近代以降的繪畫,不約而同在此受到西方、日本藝術以及故宮開放等影響,京派畫家們坐擁得天獨厚的時機,得鎮日欣賞歷代名蹟,臨摹古畫;另方面,他們面對西方藝術挾帶的不同觀念與技巧的衝擊,亦引發了對傳統繪畫的變革與再認識。上述總總,皆為近代繪畫朝向現代的轉折,提供相當的潛力和契機。「京津風華」之名,揭示了中國藝術演變的特殊規律—它自時代的風雷中孕育,得享有「國畫」之盛名,繼因歷史變遷,成為一代人共享的文化記憶,並在「保守」與「革新」的辯證中,歷久彌新。   「文化的主張」—一個地域畫風的誕生   民初是一個「主義」與「學問」相互爭衡的時代。「主義」與「學問」的對峙乃至衝突,使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在過程中遭受強烈的批評,伴隨著一批傑出的學者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辯護,北平先後出現了二個中國近代繪畫史上規模較大,影響力深遠的社團—「中國畫研究會」,以及自「中國畫研究會」分化出的「湖社」。前者成立於一九二○年五月以金城、陳衡恪為首,後者以金城子弟陳少梅、胡珮衡為代表。   得力於故宮向大眾開放的契機,「中國畫研究會」和「湖社」廣招有志從事繪畫的學員從事傳統畫作的教學與推廣,並與此時欲「革王畫的命」的康有為、徐悲鴻等人相互對壘。如金城認為「獨繪畫事業無新舊之論」、陳衡恪提倡文人畫,「文人的不求形似正是繪畫的進步,…所以不求形似,是他的精神不必專在形似上求,他用筆的時候,另有一番意思,另有一種寄託。」上述這種因社團之成立,益發具體的主張,更是一股形塑「風格」的動力。自此,「北方畫壇」面目為之丕變,雍容端雅,渾穆厚實;與南方上海畫壇之明麗輕快,迴出別韻。   往事並不如煙—「北方畫壇」的現代遺產   在廿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藝文活動蓬勃發展的北平,眾人舉辦畫展、出版刊物,如「中國畫研究會」發行之《藝術旬刊》、「湖社」發行之《湖社月刊》,一新眾人的視野。自由進出的觀眾,以及自綿密的出版網路閱讀、欣賞作品的讀者,也逐漸取代了過去賞畫僅發生在文人的圈子,或者僅供三五知音好友分享的方式。此時,看畫、逛展覽,被目為雅俗共賞的消遣,益發時髦,它是支持畫家們自應酬的網路中脫身,走向開放的市場,朝現代化的方向轉型,終使得北方畫壇的遺響,不因一個時代的終結,得延續至今,成為眼下大眾文化的一環。   現正於大觀展出的「京津風華」作為溯本追源的嘗試,我們更希望藉由策展,重溫百年前的榮景之餘,讓這批來自「北方畫壇」的精品,以其美超越一時一地的政治,重新召喚,對民初繪畫鑑賞的興趣與熱情。 ...

大觀謹向開幕當天蒞臨的各位貴賓致謝。 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女士、台北市藝術產業協會會長陳菁瑩女士、資深拍賣官陸潔民先生以及出席開幕式的策展人林志明教授、參展藝術家蔡根、楊柏林、連建興、吳繼濤、姚瑞中、羅展鵬,以及其他各界貴賓的參與,眾人協力成就一場以畫廊產業為主題的藝文盛事,並為今秋的台北寫下美好紀念。各位的支持,正是大觀不斷努力、持續成長的動力。 回首向來,台灣畫廊自解嚴前後三十餘年的發展,自高度體制化的時代走向多元、開放的廿一世紀,「藝術的價值」在其中既經歷鉅變,復因學術研究以及畫廊產業積極地參與成為今日應援經濟活動重要的一環。畫廊產業因之坐擁龐大的產值之餘,我們期許,它是一所建構世界觀、完成與美對話的開放場域,藝術因畫廊更有意義,豐富你我的人生,締造無限可能! -------------------------------- 話‧時代-畫廊產業三部曲 展期|10.7-11.5 策展人 | 林志明 協同策展人團隊 | 楊旻軒、修天容、陳佳暖 參展藝術家 | 楊三郎、江兆申、劉國松、周澄、李義弘、蔡根、楊柏林、顧世勇、楊仁明、連建興、 楊偉林、吳繼濤、姚瑞中、丁昶文、羅展鵬 燈光 | 何仲昌 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10:30~18:30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 |(02)85015677 ...

從「畫廊」到「產業」:台灣藝廊產業生態的形成 台灣畫廊產業大致在70至80年代之間逐漸發展出一套細膩的專業制度,隨著大眾媒體興盛及藝術雜誌發展之下,台灣藝術產業生態交織出一個密不可分的網絡。1975年謝里法在《藝術家雜誌》中連載〈台灣美術運動史〉一文,刺激台灣藝術史的研究與挖掘、連帶促成畫廊對於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重視並規劃展覽。[1]在藝術家、藝術評論與藝術史學者、傳播媒體、私人畫廊互相激勵切磋之下,建立一出套藝術產業鏈,凝聚出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1981年文建會成立、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後開創文化建設與美術館時代,1987年解嚴之後使社會風氣自由,藝術家們脫離精神思想上的桎梏,以更創新、宏觀的角度來詮釋作品。此時期的畫廊因應市場需求,大多將經營主力投入在前輩藝術家及本土寫實藝術之上。80年代中期,畫廊業界邁入另一個階段,開始接觸裝置、影像等複合媒材,其中以「春之藝廊」在1984年策劃的「異度空間」、1985年的「超度空間」,展出對於當時而言十分大膽、新穎且前衛的創作,頗具畫廊策展的時代意義[2]。   從「展示」到「策展」:精神價值與多元性   伴隨著80年末期至90年初經濟起飛,畫廊家數劇增至百家以上,藝術市場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吸引私人企業投資藝術產業,更引來國際拍賣市場進駐的浪潮。1987年台灣解嚴前後,在言論思想開放的環境中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藝術產業不再拘泥於傳統展出思維,壓抑的情緒也在此解放,自由思想造就了畫廊生態的轉型,不再只佇足於商業銷售,進而開始加深展覽的學術價值。在談起從「陳列」到「策展」的轉化, 90年代開始受到「全球化」的催化,帶動創新思維及展演方式注入畫廊產業,策展人也在此時期成為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不斷對話與交流,引導藝術家或藝術品的精神價值與核心理念更具有說服力,也讓原本單純的常設展、二手交易、藝術家寄售及收藏交流場所,轉向具有反應時代問題的白盒子空間,透過策展作為「另一種知識生產」的過程[3],彰顯藝術品其真實意義。   《雄獅美術》主編王福東也曾於90年代期間掀起藝術界筆戰,並提到:「我主編《雄獅美術》後雜誌頁數變多,除了是銷售量和稿源增加,重點是廣告變多了。廣告量變多其實也不是我的功勞,我回來的時候,是解嚴後三、四年累積的一個能量,那個年代企業界特別多,廣告自然就多了,我只是一個燃點或引爆點。」[4],此時代因言論自由開放、畫廊產業市場活絡,不僅促使創作題材上多元化,也開啟藝評媒體更大膽地談論新觀點,議題不外乎環繞於政治社會、平權民主、本土環境、藝術創作等,造就了當代藝術發展的突破挺進。   定位的追尋:身為一個「」的必要條件   渡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嚴苛的經濟寒冬,緊接而來的是全球經濟緊縮、中國藝術市場崛起、網路的普及以及全球各大藝術博覽會及拍賣的興起,藝廊產業也隨時局改變、調整營運模式和策略,商業模式越趨複雜與多元。在龐大複雜且競爭激烈的全球化藝術經濟生態下,藝廊做為藝術品生命中的一環,「藝廊品牌化」為藝術品或服務增添了個性、區隔與價值,對藏家亦象徵降低風險和增加信賴感。因此,藝廊文化性格與特質的差異化、自我定位以及品牌深化成為課題。藝廊作為藝術產業的最前線,是藝術品產出後向外推廣的重要一環,台灣藝廊從早期的古董、平面繪畫等等媒材,透過前輩藝廊及藝術家負重道遠的耕耘,逐漸擴展了台灣藝術形式與媒材多元當代性的接受度,現當代藝術背景、形式、媒材的爆炸式進展,也促使各藝廊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調性與目標藏家客群取向。展覽透過藝術家對創作對象、物件甚至媒材主體性的鬆動,創造眼前視覺經驗的衝突與矛盾,在這樣的對位與錯位之間,刺激觀眾進一步思考與想像身為一個 「」 的必要條件的可能性。「『』為何為『』」,在藝廊品牌化的時代下,叩問了藝廊對自我品牌精神與價值定位的深化與反思。   而在藝廊品牌化的背後,一件作品完成後仍不斷累積著不同的具體勞動行為,而這些隱藏背後的後台專業,讓藝廊的專業度與精緻化成為一門如武林秘笈般神秘的隱性學問,為藝術品創造更高之價值與更長遠之可能性。而透過不同材料媒介的材質語彙,把現場、身體看成一種相對於全球化與新媒體中,逐漸消隐的身體感與物質,反思在博覽會與拍賣極度膨脹的當下,藝廊空間具有做為完整而專業展出空間的價值與不可取代性。     台灣藝術產業從無到有、從摸索到專精、從嘗試到實踐、從鬆散到嚴謹,從興趣到專業,自日治時期到80年代經過近半世紀以上的發展及演進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除了政治經濟發展、美學意識提升,或是藝術家與藝術產業構築出細膩地互生關係,最終還是歸因於在這個產業之中所付出的每一位專業人士對於藝術的熱忱與喜愛,共同想為台灣藝術產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激發出無窮的潛力。   [1] 林惺嶽,<走過臺灣美術滄桑史-探索「臺灣美術新風貌」大展的時代脈絡>,《藝術貴族》,44期(1993.08),頁55。 [2]春之藝廊負責人侯王淑昭女士所說:「……積極策劃年輕一代的藝術家以具有現代創作語彙來表現又同時運用他們敏銳的心去觀察社會……以更多樣化的手法及多元的創作媒材呈現在觀眾面前,真正達成介紹現代藝術給群眾的目的。」資料來源:謝淑敏,《台灣的私人畫廊産業:歷史回顧與現況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3] 《呂佩怡,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P.66,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初版》 [4]  節錄自《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陳曼華/編著,2010.12.國史館出版 ...

大觀藝術空間感謝各位貴賓,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王耀庭處長、畫廊同業,溽暑中前來參加「新古典—當代港式水墨」開幕暨座談。大家的支持是大觀不斷努力、進步的動力。 開幕式不辭辛勞,來到現場,參加開幕式的香港藝術家包括甘志強、許開嬌、卓家慧、蔡德怡共四人。甘志強是香港知名的裝置藝術家,近年與時尚精品的合作更拓展了個人的國際能見度。許開嬌現場展示的作品,同樣顯示了水墨「跨領域」可能性,她創造的「青花衛生紙」,儼然是後現代藝術品味不分高低的代言。至於卓家慧、蔡德怡二人,卓家慧的工筆寓以現代人的幽默;;蔡德怡則透過描繪市井風情,創造進出虛擬與實境間的香港印象。二人皆取材源遠流長的工筆技法,通過傳統樣式,演繹現今情事,這些作品頗受時下收藏家青睞,並構成的是次展覽的主旋律「新古典」。 大觀並邀請到東海美術系的李思賢教授,主持座談。作為台灣資深的水墨評論者,李教授對展出內容、參展藝術家各方面通盤、深刻了解,與策展人富有才華及個性的「港式台腔」,開展一連串對話,迸發難得一見火花。 大觀感謝你我一同成就這場「大觀香港」的文化盛宴! ...

  文 | 大觀藝術空間   我們接觸香港始終離不開港式奶茶、港式茶餐廳這些道地的文化標記。今天看來,不只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飲食;19世紀迄今,香港基於地緣及政治位置,一直處於中西夾縫,企圖在宗主易轉世局紛亂中游刃東西自求多福。這種不安亦孕育了香港人的拼搏及機靈血脈,在不少領域令人曯目,而香港的水墨藝術,亦在彈丸之地屢放異彩。   在繼承華南嶺南派的求變精神的基礎上,香港一向是水墨改革的重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及香港均進行水墨藝術的改革,引入大量西方藝術及設計的技巧和意念,甚至掀起放棄傳統筆墨的革命,發起新水墨運動,造就了一批出色的現代水墨藝術家。台灣及香港分別在劉國松及呂壽琨的推動下催生了新的水墨形式,兩地互相影響參照,在各自的軌跡中演化,至八、九十年代新水墨形成了亞洲藝術一個重要板塊。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仍是中西文化交匯頻繁的所在,香港的水墨藝術亦不斷在融通傳統與當代,並攝取東西養份的過程中演變。譬如千禧年後的香港水墨,在本土文化思潮及商業因素推動下發展出具本地特色的當代水墨。當代藝術注重概念及創新,新一代水墨藝術家大量採納各種媒介、科技及生活素材,令水墨藝術的可能性無限伸延,而香港水墨亦逐漸脫離蘊含儒、道、釋精神的文人格調,滲入了更貼近城市生活及現代社會的元素,構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受學院訓練的年輕藝術家既具備厚實的傳統水墨技巧,亦講求觀念的表達,同時也受著動漫及網絡文化薰陶,創作了不少受收藏家歡迎的特色作品。   大觀藝術空間今夏選擇在香港管治權移交中共廿周年的特殊時刻,邀請香港資深策展人梁兆基為台灣觀眾呈獻「新古典:當代港式水墨」展覽,再為台港締建別開生面的文化接觸。梁兆基為香港活躍及具創見策展人,曾策劃的各類藝術展覽近80個,並開拓多個對香港藝術界具深遠影響的藝術項目,其中包括在08年推出香港首個雕塑雙年展,05年開始亦每年籌辦《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多年來為培育藝術新秀付出心力。在水墨藝術方面,策展人亦致力推動當代水墨的改革及創新,籌辦了多個具前膽性的展覽,例如這兩年在「水墨藝博」的《水墨+》項目,就旨在推廣實驗性及結合新媒體的水墨藝術。而就在七月香港回歸廿年之際,他亦策劃了一個「後97香港水墨」展覽去疏理香港水墨改革的脈絡。   策展人以「港式水墨」形容當下一代的創作正因為其中包含融通中西的視野、靈活機智的小聰明、本土文化的內涵、結合傳統細膩與當代創意等香港特色。展覽取名《新古典︰當代港式水墨》希望聚焦學院派新一代以當代觀念重新演繹古典的新趨向,並展出九位藝術家包括陳鈞樂、卓家慧、蔡德怡、許開嬌、管偉邦、甘志強、劉清華、梁嘉賢及張小黎的作品。   其中陳鈞樂及梁嘉賢的工筆人物便蘊含漫畫色彩,而蔡德怡的青綠山水如展出的「佐敦系列」就內藏香港地區景致像。挪用另類物料的包括許開嬌在平常低廉用品繪上青花紋樣使之轉化成名貴藝術品,劉清華更把水墨運用於新媒體,手描了一千張水墨飛蛾創造滿帶詩意的動畫。這些特色作品八月現身此岸與您對話,期待大觀一隅的小小櫥窗,即將觸動今秋的台北。  ...

屬靈的國度 實相顯現 ─ 評羅展鵬「墨嵐」系列 文/ 徐婉禎 (Woan-Jen HSU)   睽違數年之後,羅展鵬於2017年六月發表新作「墨嵐」系列。從系列名稱即可清楚辨識,這是以「墨」為主要媒材的創作,然而回顧羅展鵬於藝術創作的起手式,作品所使用的卻是油畫媒材,而且是超級寫實的細緻描繪技法。   羅展鵬是以「草莓族」系列崛起,2009年的第一次個展「草莓族工作室入侵」,整體而言,作品圍繞在與他年紀相仿所謂「草莓族」世代的描寫,描寫這些草莓族人面對其所遭遇的外在社會境態的由內外顯的行為表現。超級細微的油畫描繪,首先讓人驚嘆羅展鵬對油畫技法的操作能力。其中真正吸引人的是畫面中色彩繽紛斑斕的草莓族人們,濃妝豔抹、叛逆倔強,更加洩露了內心空虛的不確定茫然感,外在行徑的強硬乖張都只是虛張聲勢,意欲以此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強調自己的存在感。羅展鵬在畫面中讓這些草莓族人們沐浴在螢幕映照的藍綠色聖光之下,此舉等於是為他們封王封聖,給予他們當代性藝術的神聖性地位。透過作品,他反諷地向老一代人宣告,有著鮮豔欲滴外表、內在受壓易碎的我們草莓一族才是當代社會的王道。「草莓族」系列之後發表「白面者」系列,來源自日本傳說中的白面金毛九尾狐。按照「白面者」的英文命名─ Ashen Face,羅展鵬於作品當中所塑造的「白面者」女孩帶有九尾狐的妖媚卻是由灰燼造成,年紀輕輕的生命已然過度燃燒,所剩的餘燼微弱地支撐著游絲的氣息。褪去光彩奪目的彩衣,神聖光輝跟著消逝,暗黑之中獨自舔拭傷口而嘆息,那是鬼魅般慘白的青春,需要自己親身經歷與面對,無人能有所替代。   2011年至德國柏林駐村的羅展鵬接觸到西方的街頭塗鴉,他開始嘗試水墨混同壓克力顏料所進行的黑色噴漆塗鴉效果加上噴濺與滴流,一種新形態的繪畫方式就此展開。「柏林召喚」系列不但延續「白面者」對色彩的抽離,更甚至只剩下無顏色的黑白。羅展鵬在此所召喚的是深藏於內心之中最原始的自我,色彩猶如禮教束縛下虛假的外衣,壓抑許久的隱忍溫讓被消磨殆盡,再也按耐不住的情緒潰堤般爆炸開來,他期待一個黑白單純的世道,然而絕對黑白的人生觀將對週遭世界造成太多尖銳的刺激,一觸即發的爆炸性衝突成為無處逃遁的必然。情緒的狂亂宣洩是一時的,發洩過後的羅展鵬逐漸冷靜下來,他讓他的敏銳觀察力再度運作,以較高的視角觀察所身處的歷史環境脈絡,創作出「霧行者」系列。   「霧行者」系列僅作為短暫的過渡,以長期觀察羅展鵬創作而言,「墨嵐」系列可視為其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捩點。「墨嵐」系列作品保留了「草莓族」系列以來的寫實功力,但是捨棄了原有華麗與驚悚的衝突美感,以單色光影處理將畫作系列的每一張臉都精確描繪;「墨嵐」系列作品也發揮「白面者」系列對灰燼的想像,同一件作品虛實兼有並存,散分的灰燼如縹緲雲煙隱入虛空之中,合聚則成可見的、可感的具體存在;並持續「柏林召喚」系列水墨加壓克力的媒材使用,然而噴濺滴流的爆發力受到了節制,僅適時作為輔助在局部出現。「墨嵐」系列作為轉捩點,墨的氤氳猶如山嵐之嬝繞,使用水墨東方媒材卻以西方筆法作畫,暈染、滴流、噴濺乃至光影體積、毛髮的細筆,都不相違和地融合在一起。羅展鵬作畫的過程與當下的自我心境相結合,瞬間就是萬千個念頭,時隱時顯之間卻是在此終於回歸到他的本心自性。在此,當他將向外的視角轉向自己往內投射,他開始關注到自我潛藏的內心,開啟內在感官使之開始運作,觀照真實的存在並嘗試著與內在的自己進行對話。   羅展鵬於「墨嵐」系列作品中描畫了基督教中幾位重要人物「摩西」、「約書亞」、「大衛」、「保羅」甚至「耶穌」,他不是藉繪畫作品來記述聖經中驚天動地的轟烈事蹟,也不是藉繪畫作品來彰顯每一位的不同性格或長相特徵,所以一反西方美術史傳統的宗教畫,羅展鵬所繪之畫作〈摩西〉不顯威嚴蒼老、〈約書亞〉不似戰士英武、〈大衛〉不夠輕柔溫和,棄絕繪畫的說明性功能,他所要畫的是他與他們以心印心相通之時,他們顯現給他的所感,淺白一點說就是羅展鵬畫出他們向他的「顯靈」,即靈感的顯現。靈感不來自有形的物質世界而是來自無形的精神力量,想要獲得靈感,就要與無形有所連結:與聖經連結、與耶穌基督連結。作品〈連結時刻〉便是畫出連結發生時,肉體之眼閉闔而心靈之眼開啟的奇妙時刻。「墨嵐」系列之有別於以往作品之處,正在於其所繪者是內在心念的顯現而非外在對象物的描寫,心象取代了物象,故而,當中的〈摩西〉、〈約書亞〉、〈大衛〉、〈使徒保羅〉不是聖經所描述的外型長相,而是羅展鵬靜心內觀之時,內在感官所感受到浮現於意識中的形象。   畫作〈臨在〉表現的是神是「臨在」(presence),臨在不是指神或指某物真的會從天而降,這是比喻人類意識的轉化,智性思維轉為純粹意識。神作為絕對的超驗存在,祂可以超越時空限制、以徹底且無限的強度與所有其他存在物作不同程度的互相滲透,沒有時間空間,只有臨在,神是自有永有(I am that I am 我是那位我是)。然而作為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仍然疑惑:「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1]耶穌回答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2]畫作〈道理 真理 生命〉傳達出要得神是臨在還必得藉由道理真理生命的耶穌的要義。   「墨嵐」系列是羅展鵬所創造的屬靈國度,在屬靈的國度裡,虛實翻轉,客觀物體是虛妄的表象,主觀意識則顯現為實相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