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專攻工筆仕女畫的王意評,自2017年初首次舉辦「意態淑真」個展後,立即吸引學界及當代水墨市場各方的注意,不僅以新人之姿在銷售上奪得亮眼成績,在其細膩筆法中更被直指為揉合且可上溯至中國與台灣代表性藝術家的傳統。如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周芳美教授,便指出王意評實則兼容郎世寧和陳進的風格,在技法上兼具西方訓練與中國畫意,在背景細節的元素上則細細雕琢與考究,顯示時代的生活情境與流行風格,重現出迥異於近世藝壇繁瑣喧嘩的靜謐美好情調。   睽違兩年,王意評將在眾所期待下以「流光‧佳媛」為題呈現近20件全新精彩力作。每日辛勤埋首於創作的王意評,幾乎以繪畫作為生活的日常,在工筆的日益成熟之下,線描、勾勒、渲染等繪畫技巧已非單純的表現,對王意評而言,更是藉以依憑尋覓、紀錄生命流光的方式。或輕或重、或急或徐、或濃妝或淡抹,皆用來展現生活中那些值得品味的美好感受。   原本即留心於傳統服飾與東方女性韻味美感的王意評,在此次個展所推出的新作圖像中,縱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甚接觸的人士觀之,亦足散發濃郁的東方韻味。偶然一瞥,即可窺見其雅致氛圍;再三品賞之後,更加彰顯另一番根植於傳統的美感。   在當代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的縱欲橫流下,平淡天真的美學幾乎被各式炫麗奪目的新興媒體取而代之,如閒雲野鶴般的從容生活幾乎對當代城市的繁忙居住者也已不再復見,只能以心境遙想神遊。然而在王意評的筆墨世界中,卻能推促觀者進入另一個靜謐莊園,重返古典美的歷程。作品中表徵優雅的畫面,實則散發閒致的恬靜。圖像內信手捻來,便可錯落成片刻永恆的清秀剪影,那種內斂而不逾矩的愉悅神情也躍然於紙上,呼之欲出,幾成反視端詳中國仕女的現代美典。   王意評善融、善體古典工筆仕女的技藝與感知,透過其敏銳的創作思維,構造呈現出既蘊含傳統書畫形式與風格、又兼具抒情謙牧氣息與氛圍的作品,往往能將觀者再度拉回古典的脈絡中審視、感受東方的美學。   各具娉婷體態與姿勢的作品圖像中,王意評總能維持古典且富時代元素的美感,特別是典雅端莊的女性圖像,幾乎成為其須臾不離的題材,既為其創作閃現的靈光,亦為其藝術表現之流光。此次,大觀藝術空間將於12月22日正式推出「流光‧佳媛─王意評個展」,並於當日下午三點舉辦開幕茶會,敬邀諸位雅好藝術的嘉賓蒞臨參與。 ...

大觀藝術空間歷來以每年秋季石允文教授收藏的書畫精品為年度鉅展,石教授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同時也是中國書畫首屈一指的收藏家。水墨藝術為石允文教授持之以恒的志業和興趣,石教授並藉定期展示中國近現代繪畫藏品、舉辦免費教育推廣活動等方式回饋社會。此次展覽將以「嶺南」為題,邀請石允文教授與中研院近史所賴毓芝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陳韻如研究員進行座談,盼在作品基礎上,促使外界對於嶺南畫壇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除了政治面向上的大變化,在美術界上,亦是一個新的篇章開啟。此時期由地處偏南的嶺南地區發聲。早期發展則可追溯到居巢、居廉二人,培育出當時嶺南地區八成的藝術人才。「嶺南畫派」中最為人知的便是並稱「二高一陳」的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皆與居廉有密切的師承關係。 辛亥革命成功後,高劍父創立春睡畫院,以在日本接受到的「融會西法」為主軸,提倡「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的新中國畫理念。與此同時,支持傳統中國畫的畫家們亦籌組「癸亥合作畫社」,雙方展開一系列的論辯。 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的爭論,由對國畫發展的批評,延伸至對於傳統文人畫的認識、繪畫的寫生、中西繪畫與日本畫等諸多面向,時達兩年之久。但實際上雙方所爭辯、擁護的觀點及言論,至一九三、四○年代仍論戰不休。他們對於現代國畫應走向何方的看法,持續影響了現代美術的發展至今。 「嶺南」將在107年11月17日於大觀藝術空間隆重開幕,展覽時間至107年12月16日止。展覽帶領觀者重回廿世紀初的藝壇,審視歷史文化飄搖中的時代背景中,嶺南地區藝術家如何形塑出自身的風格特色。此時期書畫界內外動盪,對於創作的意識亦現紛歧,或革新筆墨技法、或取法西洋畫派、或援引日式風格、或傳承國畫理念。本展將呈現眾多書畫家的精品之作,揭開「嶺南」畫壇的多元面貌。大觀敬邀諸位嘉賓共同參與此次近現代畫壇的藝術盛會。 ---------------------- 嶺南-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 展期|2018.11.17- 12.16 開幕座談|11.17 14:00-16:00 與會嘉賓|石允文教授、中研院近史所賴毓芝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陳韻如研究員 ---------------------- 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10:30-18:30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02)8501-5677 ...

2018.10.25-10.29 藝術家:志鎌猛、羅展鵬、李霽、顏群、梁育瑄 「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近代以降,「主體」儼然成為跨領域的學科關鍵詞,特別是在人類文明的昌隆發展下,「主體」幾乎都被置於人類及其文化中心的脈絡下進行論述。即使因近代天災異變或物種絕滅等事件,學者與環保人士開始反思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逐漸在人類中心以外的動物、環境納入考量中。而後,基於環境倫理的深層生態學意識,又將視角範圍置放於巨觀的生態系統,試圖藉此深入探討人與非人的存在、感知與共生共存。 相對於哲學認識論與環境實踐論,藝術工作者亦以特有的視覺語彙對物的存在進行關懷,並藉此於自身的荒野世界中去手作植栽出感知的視界,繼而揭露出人我與物像的相融議題。對於生態環境議題的探討,藝術家已不再限縮於植物元素,更衍續生成為如何植栽藝術家心象與意象的存在物種,同時,亦是呈現創作者對存在的感知狀態。 對存在進行感知有許多形式,且不僅限於具體生命的物像。顏群善用生命殘留的氣味去追尋另一個生命個體,使之成為世界中的另一番風景;梁育瑄以泡沫與空間的互動,去形塑出生命於此曾在的流動與光景;羅展鵬以蔥鬱朦朧的人與花草意象,探討生死之間的議題;李霽以離根的自然素材,交織出生命的延伸;志鎌猛則以捕捉生態時空流離的氣蘊,返璞到地景場域的心靈歸寓。 藝術家的方式雖異,卻同以植人的角度衍續創作者對於自身荒原的栽育過程。在藝術家各自對存在進行感知的脈絡中,有關氣味、泡沫、氤氳的呼吸意象成其系譜的交集,創作者亦以此探討自身對何感知、因何感知、如何感知。這種關於主客體存在與感知的探討,已不再局限於生物的存在,更彰顯為生命的延續。 「植‧物:感知的系譜學」試圖改寫以人為視角的存在,重塑另一種觀點的可能性。生命不再是專屬於動物,環境的主體也不再是專屬於人類。藉由藝術家衍續生命主體的創作中,與物質、空間、自然、生態、景觀的關係中,顯現存在被感知的各種可能性。 ...

      Should We Play?  大內藝術節的「放空現實」 曾鈺涓 Play是玩,是遊戲,是啟動 Should we Play?是一個提問。 颱風來時,大人擔心風雨造成的災害,小朋友卻能在漆黑中,隨著蠟燭的光,「玩」起影子遊戲,想像暗暝中的怪獸與故事。「玩」是每個人成長中曾有的快樂體驗,卻漸漸失去的能力。 「玩」什麼?也在時代更迭、科技進步中變化。從七巧板、跳房子、溜滑梯等,到今日的數位遊戲、虛擬實境與網路影音社群等。數位時代的play鍵,帶領眾人進入幻境,以語音/按鍵啟動的選項,如同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充滿魔性。然而,「玩」仍被視為玩物喪志的行為,我們沈溺於數位載具所帶來的歡愉,存在於真實與虛擬的混雜生活,也在玩樂與工作的共存情境中,尋找慰藉。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1985)認為電視把生活的每個方面都變成了娛樂的形式,使得智力單一化。特克則在《在一起孤獨》(2011)提出線上線下的混合生活,使得人人更加孤獨。0 我們應該玩嗎? 精神分析醫師溫尼考特在《遊戲與現實》(1971)一書中分析兒童的心理與成長,認為在玩遊戲時,小孩或成人才有創造力,也才能展現出整個人格;並且只有在有創造力的情況下,個人才能發現自我,此創造力會讓人覺得「人生值得活下去」。雖然溫尼考特所研究的「玩遊戲」,是討論母親與嬰兒之間的關係,以及傳統遊戲場域中的行動。但是,他提出在遊戲中所產生的「潛在空間」,正是每個忙碌於生活的個體,所需要的介於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之間的遊樂場。誠如席勒於《美育書簡》(1794)所言「正是遊戲、而且只有遊戲可以使人完整、使人能發揮其雙重天性」,遊戲正是指一種達到精神自由的方法。 在現實情境中,每個人被迫把自已變成社會機器中的小零件,擔負符合社會認同與階層身份的個體之責任,透過遊戲的行為與狀態,得到精神自由,才有可能讓我們面對外在現實又無法逃離的困境時,獲得喘息與呼緩,解放讓心自由,獲得情感愉悅,同時也能擁有更具創造力的生活態度。 或許,該反問「為什麼不應該玩?」 展覽將以四個子題,子題一「過渡幻境」:重返遊戲記憶,以繽紛的想像世界喚醒曾有的潛在空間,呼應混雜的現實情境中之空虛感。子題二「記憶客體」:尋回潛在空間中的過渡客體,它是創造記憶,遊戲所依賴的主角,卻在時間的更迭中被遺忘,成為漂流的記憶。子題三「放空現實」:思考個體面對現實情境中的責任,如何在生活中,調適與放空自己的情緒,尋回玩的想像與保存記憶。子題四「閃動瞬間」:以光影與機械結構的閃動與聲響,重拾兒時記憶並呼應數位時代的科技造景。 大觀藝術空間此次聚焦於「放空現實」的議題呈現。成長之後,每個人漸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玩」成為忙碌生活中最後被思考的事情,愛做夢的生活,成為年輕時候的記憶,「接受現實」成為最常聽到的勸慰之語。「接受現實」的任務,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然而,何為現實?是我們透過感官得到的知覺印象,還是佛洛伊德認為的無意識為真正的精神現實? Should We Play? 討論「玩」的記憶,希冀能重啟「玩」的期待與想像,子題「放空現實」思考個體面對現實情境中的責任,如何調適與放空自己的情緒,尋回玩的想像,將生活的日常與責任變成「玩」的策略,在有意識的過程中,無意識的連結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並將知覺印象轉化為一種精神自療的機制。 汪曉青透過遊戲共創的手法,邀請小孩一起討論,完成《母親如同創造者》作品中的物件選擇與配置。許惠晴則在維持教室秩序、創作自由與美術教育中,以遊戲方式邀請學生一起完成《抽象繪畫創作》、《美B了》、《我不是外星人一號》。二位藝術家以開放共創,有意識地轉換責任成為創作策略。蔡佳礽《皮皮大冒險》則回應職場生活裡的單調無趣,以程式即時運算的動畫影像,呈現童年魔法消失的焦慮症。在顧世勇《時空封包》中,物的斑駁痕跡,顯現出物所呈現自外於我們目前所處時代的「自足性」時間,喃喃自語之間,傳遞出無確認訊息的存在意識,或許正是每個個體在世界之中的單調無趣與荒謬循環。面對現實情境中的徬徨,則在專職塔羅牌算命師黃文琳的《命運交織的Live》與觀者互動抽取卡牌與解析中,呈現集體意識與個人命運的關聯性。或許我們應該一起哼唱郭佩奇《小小世界》,在與世界地圖融合變異的曲目中,重新回到兒時的遊樂園,重啟「玩」的單純快樂。 Should we Play?討論「玩」的記憶,希冀能重啟「玩」的期待與想像。 ...

【開幕花絮】 感謝各位嘉賓10/6「大內藝術節-放空現實」開幕蒞臨! 參展藝術家黃文琳、許惠晴、郭佩奇親自出席分享,並由大內藝術節策展人曾鈺涓教授致詞的開幕活動已完美落幕。特別感謝諸位貴賓、媒體朋友、畫廊同業,和眾多藝文圈好友的參與。 隨著策展人「Should We Play?」的主軸,本次展覽更顯輕鬆近人,現場也匯集許多藝術圈內友好的專家學者、創作人士,讓此次大內藝術節的「放空現實」展場更顯熱鬧非凡。 會後的自由參訪,由藝術家與策展人分別在展場內與蒞臨的嘉賓熱烈交談:曾鈺涓教授分享著此次展覽的主題論述與深入觀點,許惠晴老師則分享著兼為教師職務而展開的創作歷程和理念,郭佩奇老師從世界地圖、樂譜演變成自身視覺藝術創作元素的解說也引發許多同好的交流,黃文琳老師以卡牌形式剖析潛在現實與觀眾的互動更讓人潮久久不願散去。 感謝此次參與嘉賓的熱情回應,讓大內藝術節與台灣的新媒體藝術引發更多共鳴與關注。大觀由衷感謝各位的支持,也歡迎諸位嘉賓在10/13(六)下午再蒞臨本藝術空間,黃文琳老師將親自擔任一日店長,以《命運交織的LIVE》卡牌與參觀者進行深入的互動。 ---------------------- 大內藝術節「Should We Play?」-大觀藝術空間展場「放空現實」 展期|2018.10.6- 11.4 參展藝術家|顧世勇、汪曉青、黃文琳、許惠晴、蔡佳礽、郭佩奇 地點|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10.30-18.30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02)8501-5677 ...

    感謝各位  嘉賓8/25「藍心之物-李婷婷台灣首個展」開幕蒞臨! 出生於山西的藝術家李婷婷親自來台參與,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林志明教授與大觀藝術空間總監Vanessa擔任與談嘉賓的精彩座談已完美落幕。特別感謝諸位貴賓、媒體朋友、畫廊同業,和眾多藝文圈好友的參與。 本次座談由大觀藝術空間總監Vanessa從近現代水墨傳統的延續與變革開始談起,細述中國水墨的歷史脈絡;林志明教授則從後設的角度,探討作品本質以及觀看的哲學議題;藝術家李婷婷則以創作者的現身說法,談論其生活經歷對於作品的影響。 座談會後,藝術家李婷婷為來賓進行導覽,帶領參觀者沿著時間的脈絡看到創作者理念和風格上的變化,既有來自山西傳統文化的元素,亦可見移居深圳後的環境影響。由時間到空間,不僅是李婷婷個人生活的轉變,也是本次「藍心之物」展覽的觀展軸線。 感謝此次參與嘉賓的熱情回應,為水墨藝術的議題擴及更為豐富的面向,並成就此次藝術深化的開幕式。大觀由衷感謝各位的支持,也歡迎諸位嘉賓能再蒞臨本藝術空間,細細品嚐作品中餘繞不止的韻味。 ---------------------- 「藍心之物—李婷婷台灣首個展」 展期|2018.8.25- 9.23 地點|大觀藝術空間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10.30-18.30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02)8501-5677 ...

  藍山花容—李婷婷的繪畫 夏可君 幽谷蘭花,幽谷中開放的蘭花,一直是中國詩意的秘境。但讓山水丘壑本身具有蘭花蘭草一般盛開的花容,這可能是女性獨有的一種想像了。當李婷婷把山水畫成純然的藍色,一種對山水獨特的美感表現出現了。 山水的藍色化,一種藍調子的山水,而且是帶有立體裝置厚重感的藍心山水,是畫家試圖讓山水具有一種切近的觸感。如此的單色化也受到抽象單色繪畫的影響,這是一種概念化的色調。李婷婷把山水畫成藍色,也來自於她畫那些水果鳳梨時的色感,一種滋味飽滿,一種感覺的純粹充盈。 藍色山水,這獨特的生命感知,乃是萬物一體的純粹感受。藍色帶著天空的明媚,也是藍色的呼吸,生命永遠青春的色調,是讓人沉浸其間的生命空間。觀者需要在空間中緩緩前行,需要緩慢地推進,藍色形成了一種畫面連接的純粹語言,這是藝術家發明的時空感受方式。 這些山水作品,延續了婷婷之前的現成品繪畫,即把一些自己收集的雕版與繪畫結合。但在這些藍色山水上,偶爾會有一些立體的盒子,讓平面繪畫具有了立體的觸感,似乎如同女性的化妝盒,一種可以精心收藏之物。 山水如花,萬物如花,藍山花容,這是萬物一體的審美感受。 花,一雙雙、一朵朵、一叢叢,堆雲積雪,綻放於舊物的紋理皺褶,深蘊在果實的成熟汁肉,層疊於幽谷深澗,展現於巉岩峻嶺。花,最初可能只是物的一個性別符號,某種特定的書寫姿態,之後,它便漸漸隱身於繪畫的主體內。如同花隱於果實之中,它成為時間性加之於物的某種微妙的隱語,磨礪、漸變、或遠或近而行,最終物成為被時間的芳華淡暈所包裹的樣態。 婷婷畫物,看似靜物畫的傳統,單獨面對香蕉、鳳梨、石榴、花朵、沙發等等的靜物,但非傳統意義上作為描摹對象的靜物畫。人並不自外向內、自上而下地俯瞰另一個水準維度的世界,而是面對面地遭遇,似乎這些物伸手可及。這種遭遇可能又在一個距離之外,帶著記憶和歷史的餘溫若即若離,仿佛是普魯斯特對於瑪德萊娜的蛋糕的追憶,由及物而不及物,虛虛實實、不知所蹤;也可能是迎面而來的痛擊,巨大尺幅將熟悉的日常之物陌生化,將水果豐盈的汁液、飽滿的能量、熱帶的激情所包涵的生命力斬截呈現。這不是物,而是物的肖像、物的禮贊。 靜物畫的當下在場總是一個合適而切近的存在,然而與李婷婷繪畫的遭遇,卻需要調整我們的目光和身位,去追尋那些去遠的優雅背影,去擁抱這些逼近心臟的鮮活色調之撞擊,並沒有某種置身物外的切合位置。她的物總是那麼猝不及防地闖入視野,卻並不急於佔領一席、宣告什麼,仿佛生命本該如是,飽滿如是,殘落亦如是:玫瑰花開放只是開放,卻不問為什麼,同樣玫瑰花凋零,僅僅只是重歸自然。李婷婷她所做的只是捕獲生命的某個斷面,讓這個斷面、這個時刻的豐富皺褶呈現出來。 李婷婷所畫的大部分熱帶水果應該是和她移居南方的生活經驗相關,而這些水果在環境中從成熟到腐變的速度是更為時間敏感的。反覆的暈染是時間本身的流淌,也打開時間的皺褶,賦予了物一種隱現的暈光。她的物幾乎不是物本來的顏色,甚或也不是應有的體量,故而打開了一種物的陌生性。她用單色層層地深化物那種單純的內涵,它在時間浸染中的斑駁陸離,它除了觸摸的手感外還有美麗回憶的溫度,它被塵埃所覆蓋,但在夜深之際會掙脫外形的禁錮開始講述故事。從一個物的挺拔、孤離、自處其位、自安其樂,到兩個物的相對、偎依、彼此碰撞,到物之三三兩兩、成群結隊、各自站隊、如人一般漠然或者貼近,物那豐富的性格躍然而出。 由物到山水,一而貫之的是那種清晰的藍調,以及借取物的塊面形式在畫面、畫框之間重構形式幻覺的新山水。底層是畫框的方正形式;中間層是切割、挖空、拼接、曲折的幾何塊面創造出畫中畫的幻覺;而這些山水塊面不同程度地浸沒在表層的深藍色水平線之下。 畫框仿佛成為一個容量不一、形態各異的「蓄水箱」,高度形式化山水與「水」的再度疊加、對照似乎是一個有趣的詞語遊戲和形式幻覺。而顯露的山水仿佛只是冰山一角的喻指,我們看山水所看到的取決於我們對水下那部分的澄觀靜照。這種表現方式使得我們可以在山水主體和幾何形式之間逡巡遊蕩,反反覆覆,似乎最後可以落於這是一「幅」新山水,是物的尺幅形式給予了我們對山水實驗的新感知。 ...

感謝各位嘉賓7/21「錯位古今-香港新水墨:陳瑞瑩、黃綺琪、鄭丹珊」開幕蒞臨! 三位香港藝術家陳瑞瑩、黃綺琪、鄭丹珊親自來台參與,並由本檔展覽學術主持李思賢教授和與談嘉賓台南市美術館潘襎館長的精彩座談已完美落幕。特別感謝華梵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黃智陽院長、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的到場蒞臨,以及諸位貴賓、媒體朋友和眾多藝文圈好友的參與。 本次座談由李思賢教授與潘襎館長從自身海外留學的背景,以宏觀角度論及香港水墨的特殊性問題,會中以平易風趣的口吻談述包含當代水墨、離散與語言文化的課題,特別是李思賢教授談笑風生的妙語,以及潘襎館長切中肯綮的觀點都令在場與會者獲益良多。 座談會後,三位香港藝術家陳瑞瑩、黃綺琪、鄭丹珊為來賓進行創作者的親自導覽,作品中夾帶著個人感受、浪漫綺想、生活現實的元素,同時反映著創作者的自身經歷,亦讓參觀者能藉由視覺藝術的細筆漫談感受到香港特殊文化下的別有風味。 感謝此次參與嘉賓的熱情回應,特別是許多香港的朋友遠道而來參加開幕,才能共同成就了這場別開生面的開幕式。大觀由衷感謝各位的支持,很高興能夠帶給與會的朋友們一個豐收、開心的下午。 ---------------------- 錯位古今—香港新水墨:陳瑞瑩、黃綺琪、鄭丹珊 展期|2018.7.21- 8.19 參展藝術家|陳瑞瑩、黃綺琪、鄭丹珊 大觀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 10.30-18.30 地址|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捷運|劍南路站2號(明水路)出口,沿敬業二路直走,69巷右轉 電話|(02)8501-5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