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Art Taipei台北藝博會

2018 Art Taipei台北藝博會

2018.10.25-10.29

藝術家:志鎌猛、羅展鵬、李霽、顏群、梁育瑄

「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近代以降,「主體」儼然成為跨領域的學科關鍵詞,特別是在人類文明的昌隆發展下,「主體」幾乎都被置於人類及其文化中心的脈絡下進行論述。即使因近代天災異變或物種絕滅等事件,學者與環保人士開始反思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逐漸在人類中心以外的動物、環境納入考量中。而後,基於環境倫理的深層生態學意識,又將視角範圍置放於巨觀的生態系統,試圖藉此深入探討人與非人的存在、感知與共生共存。

相對於哲學認識論與環境實踐論,藝術工作者亦以特有的視覺語彙對物的存在進行關懷,並藉此於自身的荒野世界中去手作植栽出感知的視界,繼而揭露出人我與物像的相融議題。對於生態環境議題的探討,藝術家已不再限縮於植物元素,更衍續生成為如何植栽藝術家心象與意象的存在物種,同時,亦是呈現創作者對存在的感知狀態。

對存在進行感知有許多形式,且不僅限於具體生命的物像。顏群善用生命殘留的氣味去追尋另一個生命個體,使之成為世界中的另一番風景;梁育瑄以泡沫與空間的互動,去形塑出生命於此曾在的流動與光景;羅展鵬以蔥鬱朦朧的人與花草意象,探討生死之間的議題;李霽以離根的自然素材,交織出生命的延伸;志鎌猛則以捕捉生態時空流離的氣蘊,返璞到地景場域的心靈歸寓。

藝術家的方式雖異,卻同以植人的角度衍續創作者對於自身荒原的栽育過程。在藝術家各自對存在進行感知的脈絡中,有關氣味、泡沫、氤氳的呼吸意象成其系譜的交集,創作者亦以此探討自身對何感知、因何感知、如何感知。這種關於主客體存在與感知的探討,已不再局限於生物的存在,更彰顯為生命的延續。

「植‧物:感知的系譜學」試圖改寫以人為視角的存在,重塑另一種觀點的可能性。生命不再是專屬於動物,環境的主體也不再是專屬於人類。藉由藝術家衍續生命主體的創作中,與物質、空間、自然、生態、景觀的關係中,顯現存在被感知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