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11 月 逸景.珍觀.戲山水—張小黎台灣首個展
藏諸名山—張小黎繪畫的變體與置換
「擁有,從來不是擁有一件工具,因為這樣的事物會將我帶到(外在)世界,擁有,永遠是擁有一樣由功能中被抽象而出的事物,如此它才能與主體相關。」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以「積木山水」為圖像標誌的藝術家張小黎,在畢業創作〈臨摹沈周水墨山水圖卷〉後便持續以山水為題。較諸其他創作者有所區隔的是,向來被山水畫傳統奉為圭臬的「師法造化」,在張小黎的觀點下,特別是對於當代的城市人,往往難以達到「造化自然」的視覺經驗浸潤。也因此,在張小黎的創作中更講究如何探求或反映以山水語言傳達個人的生存狀態與所構建的體系。
由張小黎作品中的風格便可看出其轉化自不同視覺藝術的變體特色,其「以屋喻盒」的形式自然是最引人注目的轉變形式。藉此,張小黎不但轉承傳統的山水繪畫,靈感也直接上溯自作者的真實生活—來自定居香港所體會的蝸居經驗,山水也於焉成為作者的典藏與收納之物,暗寓著作者的生存樣貌。
當然,對於觀賞者而言,最足以顯示其形塑過程的莫過於〈臨摹學習〉。作品中,張小黎直接以圖示方式展示「積木山水」的風格來源以及變化源流,山林人物造型在此轉換成具有現代性標誌的樂高(Lego)物件。從繪畫風格來看,不僅如張小黎所自述以「工筆勾勒不同的樂高積木替換傳統『勾皴擦染點』構成的山水樹石等視覺符號,模仿原作的構圖章法、疏密聚散,堆砌、拼湊成一幅山水長卷作品」。如果仔細觀察,先研習西畫的張小黎也削減傳統中國書畫粗細折曲的用筆,在其奠定風格後的作品,橫豎線條與幾何狀的造型、渲染用色與繪畫的媒材,兼及傳統繪畫的山水母題、現代性娛樂的樂高零件,重構出其筆下錯雜中西古今的視界。
在此之後,奠定張小黎一系列攸關山水主題的作品風格。從〈臨摹學習〉、〈臨摹沈周水墨山水圖卷〉的「積木山水」,已經預示日後幾何分割且與珍藏收納相關的「盒中山水」。雖然表面上,「積木山水」的樂高形象被視為和娛樂產業相關,「盒中山水」則與諸如首飾盒、包裝袋等時尚產業相關,兩者的採用似乎僅是當代娛樂性和消費性一隅,實則同張小黎的生活緊密相連。
原籍貴州的張小黎,學業表現極為優異,在2008年即獲得朱林瑤獎學金赴港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不僅在校期間便榮獲校友評議會傑出創意學生獎、王無邪水墨創作獎、許讓成藝術創作獎等獎項,在2014年更以一等榮譽獲得藝術及生物學位。現於北京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的張小黎,不難猜想其屢次搬遷的經歷。實際上,張小黎也自述其年復一年「置辦家私細軟」、「收拾鋪蓋滾蛋」的經驗。
亦是因此造就張小黎的空間意識,對其而言,「離開家,在這座城漂,就像一棵一年生草本,在一個盒子般的方形空間裏,以一年為限,生根發芽,長葉開花,隨後落葉離根,再到另一個空間生根發芽。」不難想見,在冷暖朝夕且隨人殊異的變化中,空間質地也是各曲其異,沉載不同人的不同故事,這種際遇亦被張小黎應用在圖像創作中。〈十景圖〉中的或顯或藏、或開或閉、或浮或沉的各自形式,實則表達春來秋往、崇嶺深谷的個人感觀景象。至此,傳統山水畫論中所謂可行、可望、可居和可遊的空間,其與創作者的關係以及當中蘊含的生機,對於張小黎而言,更轉而成為藝術創作者的生活軌跡。
這種生活軌跡,除去日夜季節遞變的寒暑變化外,最有趣的,莫過於張小黎選用了欲張還露的物件作為載體。在其過往生活經驗中,「沒有什麼自由生長的空間,卻藏匿許多秘密,也有很多希望。那時家裏是不準我畫畫的,但我有一個抽屜櫃,櫃子最下一層藏滿我的畫。」這個經驗或許並非「盒中山水」創作靈感的直接來源,然而以繪畫描述這個半閉合空間,成為其日後諸如〈一籃秋〉等創作的主要意象。
張小黎創作中同時出現反覆堆疊的意象,這個意象不僅只是出現在諸如以盒、櫃、沙漏、投影器等物品堆疊的「塔系列」,在〈觀〉中也以透明的不同區塊疊加而成。在空間組合的密度上,〈界〉應為張小黎目前最繁密的一張作品,當中藉由各式屏障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又以山石、流水、雲霧等元素將不同空間若有似無的連結在一起。張小黎援引包含類似古代卷草紋、饕餮紋、星宿圖甚至是西方化學符號等古今中外不同的圖飾聚集在畫面中,連同畫面中心以右的垂直豎狀,不難讓人聯想到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作品〈空白簽名〉(The Blank Signature)的分割空間,亦可見張小黎對於布局的別出心裁。
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學者巫鴻提出屏風的有趣之處,在於其身兼實物、繪畫媒材、繪畫圖像的多重意涵。張小黎在〈一盒冬〉等作品圖像中,實際上也展示類似般層層疊疊的指涉。雖同樣擁有正背、裏外之分,得以有效分割出不同空間區域,相對於進一步藉此遮掩住未經允許視線以維持隱私性和安全感的屏風,張小黎毋寧是採取更開放的姿態,邀請觀者進入其寶匣內精心設計且珍藏的作品,〈塔2〉中恍如多寶格的設計,亦提供類似的佐證。
布希亞曾指出收藏物的絕對獨特性來自擁有者可藉以資證自身獨一無二的存在性,因此擁有者收藏的永遠是自身。在張小黎的作品中,則是同時擁有收藏、創作的雙重指涉:張小黎不僅藉此收納典藏自身經歷,且也勾勒出藝術上的自身實踐,從而讓張小黎的作品與自身產生出緊密的連結。